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

    姜大源:中等职业教育,没有立地,何以顶天?

    2017年12月12日  点击:[]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伴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断崖式”的滑坡现象,“大力普及普通高中教育”“取消或减少中等职业教育”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在这些现象和呼吁的背后,实质上涉及一个重大的教育发展的方向性问题,涉及一个重大的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职业教育前景的国家教育战略决策问题。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要“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滑坡的现象与国务院的文件要求之间,显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回溯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即当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所占的比例,也就是职普比下降时,也是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之时。这表明,可能存在一种趋势,即在经济下降时,职普比也几乎在同步下降,两者的枯荣线之间呈现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这是偶然的吗?

    二、问题的剖析

    (一)加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是合理的劳动力结构的诉求

    只有加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才能更好地落实“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其立论的第一个关键因素,从劳动科学的视角来看,是一个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劳动力结构问题。加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是基于合理的劳动力结构的应然逻辑起点。

    1.反思之一:加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是劳动力年龄结构供需适配的诉求。

    削弱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将加剧我国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失衡。因为从远期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年龄适宜的劳动力供给不足,而相应的适龄劳动力的需求却有余。这是一个事关劳动力结构与人口年龄结构的匹配度问题。

    博弈之一:劳动力初始就业年龄的上移与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引发“一上一下”的博弈。

    劳动力总量与劳动参与率的关系,涉及社会总劳动年限,其相互关系可表述为:

    社会总劳动年限(年)=劳动力总量(人)×劳动年限(年/人)

    显见,劳动力初始就业年龄的高移导致劳动力就业年限的下降,与劳动力总量下降的双重作用,将必然导致社会总劳动年限下降。这就意味着劳动参与率的下降。

    现象之一:比照“未富先老”的中国与“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中国如何应对因总人口老化导致的总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引起的劳动力年龄结构与人口年龄结构匹配度的供需失衡问题呢?

    现象之二:比照“始显老态”的中国与“还很年轻”的印度两个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如何应对因总人口老化导致的青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引起的劳动力年龄结构与人口年龄结构匹配度的供需失衡问题呢?

    2.反思之二:加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是劳动力层级结构供需适配的诉求。

    削弱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将加剧我国劳动力层级结构的失衡。因为从近期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层级适宜的劳动力需求不足,而非适宜层级劳动力的供给却有余。这是一个事关劳动力结构与人口教育层级的匹配度问题。

    博弈之二:劳动力受教育层级的提升与劳动就业率的下降,引发“一升一降”的博弈。

    新增劳动力就业人数M =新增高级劳动力(△1)×就业率(N1)+新增中级劳动力(△2)×就业率(N2)+新增初级劳动力(△3)×就业率(N3)。

    公式可表示为:

    M=△1×N1+△2×N2+△3×N3

    显见,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高移导致的就业率(N1)下降,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足引起的就业率(N3)下降,亦即当就业率N1和N3都下降时,只有保证就业率N2,亦即新增中级劳动力就业率上升,才能发挥其调节杠杆作用,否则国家整体就业率就将下降。

    现象之三:比照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脆弱”的中国与“基础坚实”的瑞士,要建立一个合理的教育结构,中国在职教体系的布局上,该如何应对劳动力层级结构与教育层级匹配度的失衡问题呢?

    现象之四:比照中等职业教育“松软基础”上的中国高校毛入学率的提升与“牢固基础”上的德国高校毛入学率的提升,要建立一个理性的教育结构,中国在教育体系的布局上,该如何应对劳动力层级结构与教育层级匹配度的失衡问题呢?

    (二)加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是人本的教育公平性的追求

    只有加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才能更好落实“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其立论的第二个关键因素,从教育科学的视角来看,是一个事关公民个体生涯发展的教育公平性问题。加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是基于人本的教育公平性的实然逻辑归宿。

    1.反思之三:加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是实现学习者自身智力类型特征与教育类型适配的公平性追求。

    削弱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将加剧学习者因智力倾向与个性发展预期定位后置导致的失落。因为从发展的潜能来看,若能为同一层级的学习者提供即时的多样性而非单一性的教育选择,更有利于学习的动机导向并增强学习自信。

    这是一个事关学习者自身智力类型与共时性的教育类型选择匹配的教育公平性问题。

    博弈之三:教育类型的同一性与智力类型特征的差异性,引发共时性的教育类型选择“单一与多样”的博弈。

    所谓共时性教育选择,指的是:在人生的同一节点,向具有不同智力类型的学习者,提供多种类的,不只是普通的,也可以是职业的教育类型选择,才是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结论是:只有类型最为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

    现象之五:比照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并存的“初中后分流”的“双轨”中国高中阶段教育,与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合一的“高中不分流”的“单轨”北美(美国、加拿大)综合高中教育,倘若中国的教育体系也采用“高中后分流”的制度,那么,从智力类型与教育类型匹配的角度,这样会更公平吗?

    现象之六:比照“初中后分流”的中国教育,与“小学后分流”的德国教育和“小学中分流”的新加坡教育,倘若中国的教育体系也采用“小学后分流”或“小学中分流”的制度,那么,从智力类型与教育类型匹配的角度,这样会更公平吗?

    2.反思之四:加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是实现学习者自身智力发展特征与教育机会适配的公平性追求。

    削弱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将加剧学习者因生涯规划与个体职业选择定向后移导致的失落。因为从发展的时空来看,若能为不同层级的学习者提供及时的多次性而非一次性的教育选择,更有利于需求导向的学习并提升学习效果。这是一个事关学习者终身学习要求与历时性的教育机会选择匹配的教育公平性问题。

    博弈之四:教育机会的一次性与智力发展特征的差异性,引发历时性的教育机会选择“一次与多次”的博弈。

    所谓历时性教育选择,指的是:在人生的不同节点,向处于不同生涯阶段的学习者,提供多次性的,不只是同类的,而且是可以跨类的教育类型选择,才是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结论是:只有多次机会选择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

    现象之七:比照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分离的“不即不离”的中国与在《欧洲资格框架》下两种证书等值“殊途同归”的欧洲,那么,从终身教育出发,我国是否也应该建立相应制度,以教育结果为依据,允许在不同的教育类型及相应的教育机构间,为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者,提供多次性的同类或跨类的纵横维度的教育选择,从而在基于生命周期的时间维度上,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呢?

    现象之八:比照职业教育只能在职业教育机构里举办的“泾渭分明”的中国与在《国家资格框架》下职业教育也可在普通教育机构里举办的“和而不同”的澳大利亚,那么,从终身教育出发,我国是否也可建立相应制度,以教育内容为依据,允许在普通教育及相应的教育机构里,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为年轻人提供多次性的同类或跨类的纵横维度的教育选择,从而在基于物理空间的维度上,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呢?

    三、问题的破解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维度:大有用武之地的中等职业教育

    加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是不可替代性的功能所决定的。其一,中等职业教育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仍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其二,中等职业教育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维度:要开发升级版的中等职业教育

    加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是升级版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

    (三)中等职业教育的范畴维度:扩展内涵外延的中等职业教育

    加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是跨界性的教育范畴所界定的。

    综上所述,我国在工业2.0、工业3.0与工业4.0并存的情况下,如何将传统产业的改革和发展,与现代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对接,必须考虑的是技术作为手段和工具,其有效应用并创造财富的最关键因素还是人,而且是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不同层次的职业人才。

    而培养这些人才的教育,既需要旨在培养学术型人才的“顶天的教育”——研究型大学教育,还需要旨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立地的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没有立地,何以顶天?正因如此,加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事关中等职业教育的未来——而中等职业教育的未来,也关乎着国家的未来。

    本文为《关于加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思考》一文的全文导读,全文将刊载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作者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

    上一条:英国365平台页面承办2017年成都市农业信息管理员业务培训 下一条:领导力提升: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关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