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四川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今天小编来给大家划重点,一起看看对《规划》的解读吧↓↓↓
《四川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教育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之际的五年规划,对于教育事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贯彻实施好教育“十三五”规划,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得到有效落实,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服务国家和全省发展大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划编制的基本情况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厅于2014年年底正式启动了四川省“十三五”教育规划编制工作,历时两年多,动员了多方力量,汇集了各方智慧,有三个突出特点:
✪ 一是开门编制规划。
通过不同形式听取了21个市(州)教育行政部门、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级各类学校、科研院所及不同领域相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坚持“网络问计”,在教育厅官方网站广泛征求社会公众对规划编制的诉求、意见和建议。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和专门征求部分市州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中小学校、相关厅(委、局、办)和社会人士代表的意见建议。这些工作增强了规划的社会基础,提高了规划编制工作的民主参与度。
✪ 二是科学编制规划。
深入遂宁、南充、宜宾、广安、凉山等市(州)及相关学校,了解基层教育改革发展实际情况。起草组收集并研读了近五年各级各类政策文献1000余份,同时研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组织、OECD组织近几年关于全球教育发展改革文献。针对规划编制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确定了13个研究课题,由厅内相关处室牵头开展了深入研究,形成系列研究报告。完成了基于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数据的比较分析,准确把握我省教育事业纵向发展趋势以及在全国和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位次。对主要目标、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项目进行反复研究论证,完成了《“十三五”期间重大项目的考虑》,并与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积极对接。这些研究报告、调研报告和数据分析等对规划编制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
✪ 三是规范编制规划。
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的原则,严格遵循规划编制的程序和要求,邀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对规划进行咨询论证,对规划开展风险评估,进行了合法性审查,严格履行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决定等重大决策制定必经的程序。
二、规划编制的主要背景
✪ 一是认真总结我省“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成就。
这是“十三五”全省教育发展改革的基础,也是科学、合理确定“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目标任务的首要前提。“十二五”期间,四川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具体表现为: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在全国率先实施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政策。普通高校达到109所,实现21个市(州)高校全覆盖。
二是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推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等培养模式得到推广。高校“质量工程”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三是教育公平稳步推进。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特殊群体教育权益得以保障;学生资助政策进一步完善,近80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免除学杂费、作业本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补助。实现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全覆盖,做到应助尽助。
四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明显提升。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与农村和民族地区发展的结合进一步加强。
五是教育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大,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快速发展。
✪ 二是深入分析“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深入分析和研判“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教育改革发展阶段性特征,这是科学编制规划的重要保证。“十三五”时期,是四川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实现“两个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时期。全省经济发展呈现“六大基本特征”,对教育发展改革提出了“四个迫切需要”——
迫切需要优化人才结构,加快培养创新人才;迫切需要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更加重视教育公平;迫切需要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导向,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迫切需要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科学配置教育资源。
实现“两大跨越”的奋斗目标,需要依靠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依靠教育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依靠教育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教育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要、更为紧迫。同时,四川教育自身发展的一些阶段性特征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学龄人口下降与因“两孩”政策带来的上升趋势并存,发展不足与发展不均并存,内涵发展与提高质量成为时代主题,教育开放合作深入开展,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深化等等,都将对未来几年全省的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等各个方面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 三是准确把握全省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虽然我省教育有了长足进步,但与人民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更优质量教育的愿望相比仍有差距。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存在薄弱环节,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仍然短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贫困地区还面临很大压力,普通高中负债较重、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职业教育吸引力还不够强,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亟待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还不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不高。教育供给结构有待优化,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教育资源的总量、布局还不能适应产业发展、城镇化进程和人口结构变化的新需要,办学条件改善面临较大投入压力。城乡、区域和校际间教育水平差距依然较大,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还不能很好适应四川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还需进一步形成。
三、“十三五”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 (一)关于指导思想。
《规划》在指导思想中,突出强调了四个方面:
一是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服务现代化建设,服务人民。
二是突出服务大局。要求全面贯彻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三是强调用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教育改革发展。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分析、解决教育问题,将新理念贯穿到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中去。
四是明确着力点。针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特点和现实要求,提出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着力优化教育结构,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 (二)关于规划的主题主线。
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提高教育质量明确为教育工作的总要求,作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规划提出提高教育质量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新育人理念,创新育人方式,改善育人生态,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升育人水平。
以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中央做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这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当前全省教育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教育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上,规划将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强调了四个方面:一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构。推进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服务国家和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二是优化教育体系结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大力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构建终身学习制度。三是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针对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需求,优化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培养现代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四是创新供给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运用新技术来提供更加多样化教育服务。
✪ (三)关于规划目标。
《规划》目标的确定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与国家十三五教育发展目标和《教育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进行衔接,结合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实际,进行了反复论证和测算,提出了我省“十三”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规划确定的总目标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建成教育强省和西部人才高地。
具体目标: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一是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继续教育、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开放合作等11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二是教育制度体系建设目标。
三是教育支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目标。
四是教育扶贫目标。与“十二五”相比,“十三五”《教育规划》明确提出了制度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和教育扶贫三个方面的目标,凸显了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规划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进行了描述,两类目标同等重要。
四、“十三五”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规划》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结合我省省情和教育实际,部署了“十三五”时期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是明确了立德树人的内涵。结合中国学生核心发展素养和当前学生成长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提出了思想道德水平、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强健体魄、文化修养、生态文明素养和综合国防素质七个方面的核心素养与能力。其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对德育、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教育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强健体魄方面针对学生近视发生率偏高的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增多的实际,提出降低学生近视发生率,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技能。
二是明确了实施途径。提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员育人。一要融入育人全过程。落实到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上,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和管理服务各环节。二要强化实践环节。注重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知行合一,通过实践体验提升认识水平和各方面能力素质。
三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充分依靠、动员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 (二)创新驱动教育发展。
一是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课程与教学两方面。强调要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模式。
二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一要改革完善中等及以下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全面实施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制度。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等。二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我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建立多元录取机制,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三是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建立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政策体系,完善民办教育扶持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通过多种方式举办学校和教育机构等。
四是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着重是完善教育分级管理体制,改进政府教育管理方式,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
五是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持续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深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大力促进教育均衡;创新完善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特别是要健全信息化网络安全保障机制,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大幅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应用能力。
六是提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能力。重点是要主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校科学研究与行业、产业、区域发展需求的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建立高校创新和转化激励机制。推进四川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为国家和全省重大决策以及区域发展提供咨询服务。
✪(三)推进教育协调发展。
一是优化教育布局。重点是优化城乡基础教育布局,积极服务多点多级支撑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高等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形成有力支撑我省产业规划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格局。
二是推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针对民族地区、四大片区、五大经济区等区域教育事业发展特点,整体推进各区域教育协调发展。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重点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夯实职业学校基础能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四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一要推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合理布局。二要积极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把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项目实施和改革探索。三要调整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与学科专业结构。重点发展符合我省高端成长型产业、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群)。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五是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一要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制度。二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机构。办好开放大学,支持企事业单位举办职工教育,鼓励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依法自主开展继续教育。支持办好企业大学、老年大学。逐步完善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三要加强重点群体继续教育支持服务。
✪ (四)营造良好育人生态。
一是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建设平安校园,构建预防和惩治“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防范校园恶性安全事件,确保学校食品、人身、设施和活动安全。
二是改善社会育人环境。明确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的育人责任,建立起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全面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
三是构建教育诚信环境。
四是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对科学育人的导向作用,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注重考查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能力,防止单纯以升学率考核学校和教师,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
五是建设绿色校园。建设节约型校园,加强校园绿化和环境美化,为师生提供安全、绿色、健康的教学和生活环境。
✪ (五)扩大教育开放合作。
一是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重点是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分类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实施“留学四川”计划,不断提高在川留学生人数。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出国留学、进修、培训的人数,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境外办学,提升四川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是推进区域教育合作。重点是加强与周边省份、泛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经济区等区域教育交流。积极推进区域间教育的合作交流,鼓励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等在教学、科研方面开展交流。
✪ (六)提升发展共享水平。
一是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一要在精准上下功夫。实施教育精准扶贫计划,摸清建档立卡教育人口底数,针对不同教育群体分类施策。二要找准教育脱贫的实施路径。加大职业教育脱贫力度,强化教育对口支援,实施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行动,组织和落实好内地市、县、校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工作。
二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是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责,继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深入推进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提升保教质量,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三是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是深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均衡配置县域内校长教师资源,加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努力缩小区域、城乡和学校之间的差距。实施义务教育创优提质工程,努力消除辍学现象,建立帮扶学习困难学生的责任制度。
四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巩固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五是提升民族地区教育水平。重点是深入推进我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等重大工程项目,全面提升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科学稳妥推进双语教育,加大双语师资特别是理科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全面提高双语教育质量;继续办好内地民族学校(班)。
六是加快发展特殊教育。重点是提高普及水平,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和残疾青少年提供包括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在内的12年免费教育,并将学前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全面纳入保教减免范围。通过特教学校、送教上门、随班就读等途径,帮助三残儿童少年成长成才,不断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
七是保障困难群体教育权利。重点是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
八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重点是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培训,加大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力度,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
✪ (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点是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师德师风考评监督机制。
二是提升教师能力素质。一要推进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大力实施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为农村学校定向培养优质师资。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1学期制度。探索建立招收企业技术人员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制度。二要完善教师校长培训体系。加大农村和民族地区教师、紧缺学科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培训力度。建立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一线实践制度。三要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支持高校高层次人才项目,培养一批教学名师、高水平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和学科领军人才;加强职业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的选拔培养。
三是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重点是优化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深入推进城乡学校校长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合理调配教师资源,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问题。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四是完善教师管理制度。重点是严格教师职业准入,创新学校选人用人机制,完善教师职称制度,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切实保障教师待遇。
✪ (八)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一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教育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政府服务,健全民主决策机制。
二是加快构建有效监管体系。加强教育质量监测,加强教育督导评估,强化社会监督评价,健全教育管理监测体系。
三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教。重点是加快推进教育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推进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加大综合治理执法力度,持续治理行业不正之风。深入推进依法治校,推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强化学校依法办学意识,进一步扩大和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
四是持续增加教育投入。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加强教育经费管理,用好管好教育经费。
✪ (九)强化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一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完善责任落实机制,切实把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向基层延伸,把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二是加强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建设。落实教育系统各级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着力提升党员干部师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和道德素质,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强化思想引领,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
三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立足制度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功能。
四是加强学校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五是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监督执纪问责,推动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五、落实规划目标任务的举措
✪ 一是逐级做好衔接。
把落实规划作为“十三五”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推动各级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制定教育发展目标,细化政策措施,将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到本地规划、年度计划和改革举措中,建立规划落实的组织协调机制。
✪ 二是实施好重大工程。
规划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是“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人社、扶贫等有关部门的沟通配合,精心组织,切实实施好,确保工程项目落实到位,取得实效。
✪ 三是积极改革主动作为。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刻把握改革的精髓和内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探索,结合实际创新思路和方法,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 四是做好监测评估。
建立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制度,定期开展规划实施的跟踪检测和评估,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检查评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向社会公布规划实施进展状况,接受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