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英国365平台页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化 >> 农院榜样 >> 正文
【农院榜样之科研篇】王利琴:从“茶学”跨界“畜牧”的教学与科研
来源:畜牧兽医学院 作者:王利琴 夏静 责编:夏静 发布时间:2020-06-23

编者按: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我校大力探索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机制,坚持项目驱动,组建优秀团队,积聚创新资源,提升科研整体实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取得良好成效。涌现出一批勤奉献、能创新、敢担当的科研人,为充分展示优秀科研工作者风采,激发广大师生科研、实践热情,宣传统战部近期特推出农院榜样之科研篇"话科研初心,抒三农情怀"系列报道,希望广大教职工向先进学习、向榜样看齐,潜心科研,精心育人,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王利琴,副教授、高级畜牧师。

长期从事《动物生物化学》与《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教材教法与无抗饲料研究,负责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改革建设。主持市级课题2项、院级课题4项,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9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项,参与四川省地方标准1项;省市级奖3项;主编教材2部,参与专业书籍编著3部,公开发表论文近20篇;参与技术与职业技能培训30余次,培训6000余人次。曾获学院“名师”赛课一等奖和教学质量评比二等奖,教学科研成绩显著。

1992年,王利琴从四川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毕业,分配到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与科研工作结下不解之缘,不久调入四川省成都畜牧兽医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后三校合并进入我校畜牧兽医学院,跨界“畜牧”的教学与科研一线至今,近三十度春秋,辛勤耕耘,教学相长。

亦师亦友教学相长

隔行如隔山,跨行跨界意味着零基础,意味着需要紧急且永久性地弥补自己的专业短板。20多年前,王利琴老师担任(中专)班主任,面对发展迅猛的社会形势,她勉励同学要抬头看到未来,大专、本科……是将来最迫切的需求;同时也要低头看路,脚踏实地,朝“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做出行动和努力。在王利琴的鼓励下,当年班级大部分同学与她一起,参加由西南大学主考的畜牧专业自学考试。既是师生,亦是同学,王利琴一面进行教学,一面与学生并肩学习,同赴考场。有老师的陪伴与激励,同学们干劲十足,交流、探讨,课余时间也全扑在学习中,班级里时时刻刻是热烈的学习氛围。“功夫不负有心人”,毕业之际,接近一半的同学顺利获取了大专文凭,有些同学破格获取了外资企业就业资格,很多同学也因此得到了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每当看到学生们将努力练成习惯,将勤奋化为内在品质,取得优异成绩并不断踏上人生更大的舞台之时,王利琴初尝“教学相长”之乐。

王利琴勇于挑战,不断地重新审视自我,完成自我颠覆和重塑。在职业教育教学与改革建设一线近30年,将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作为高职教学的重中之重,用心研究教学规律与职业规律、教材教法与教学手段的更新运用。主持建设了成都市级精品课程《动物营养与饲料》;现代学徒制“双边融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G2017-27;高职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跨专业选修课程《健康养殖与动物食品安全》。参与(第一)中央财政支持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建设;省级示范、省级重点畜牧兽医专业子项目等十多项建设。“要做学问,先学做人。”王利琴认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非常重要,只有思想正了,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教学中,她不仅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兴趣导向,备课程、备学生,注重课程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还深挖课程思想内涵,在《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以“敬畏生命,呵护生命”作为课程思政内涵;《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课程教学中,将“诚信与安全”为课程思政内涵;《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实践课程教学中将“吃苦耐劳、虚心求教、沉下去、练技术、累经验、长才干”等作为课程思政内涵。王利琴潜心育人,力求将职业道德、社会担当、坚持努力的正能量在润物无声中传递给学生。

茶地到养殖,探索不歇

从“阳光普照”的茶地科研“跨界”到“暗无天日”的养殖科研,转换着,延续着。专业知识的积累不是一朝一日,更不仅仅是办公室加上教室。新畜牧、新饲料行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只有先行探索与学习,丰富自己,才能将知识更好地传授于学生。为了安全的动物性食品,她的研究从安全的饲料设计与生产,到清洁健康的养殖方式,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为了详细摸清饲料原料质量(营养与毒素)状况,她奔波于各地饲料原料交易集散地收集样品,检测各项指标,进行汇总分析;抗生素的滥用是近年来养殖业的诟病,为了减少抗生素的残留与耐药性问题,她一次又一次地试验,摸索抗生素替代物的更佳效果。“机器轰鸣”的饲料车间、“暗无天日”甚至“阴暗潮湿”“蚊蝇穿梭”的养猪场是王利琴经常出入的地方,常被人开玩笑“满身饲料味儿”,即便如此,无论是烈日酷暑,寒冬腊月,猪场试验场所都随时可见王利琴的身影,试验期间她时刻关注猪只生长动态,及时根据实践结果调整试验方案,遇到解决不了的棘手问题,常常半夜都要到试验场地采集数据、查询书籍寻找解决方案。有时假期还会带上有科研试验意愿的学生,共同参与部分养殖与试验数据的搜集工作,同学们也在一线的生产基地收获了畜牧养殖的第一手经验,学会了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作风。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经过日复一日的辛苦奔波与潜心钻研,王利琴参与的“肉猪阶段性无抗养殖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的部分研究内容,于2019年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已推广抗生素替代产品8713吨,无抗配合饲料29.97万吨,出栏无抗肉猪96.17万头。该成果对未来生猪安全高效养殖、食品安全和环境友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王利琴还主持了省教育厅(16ZA0380)高效无抗(不含抗生素)肉鸡饲料研究重点项目;参与了省教育厅(16TD0041)农凤鸡高效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推广重点项目、省科技厅(2016ZR0063)四川地区獭兔养殖现状和盈利模式调查研究等项目。

科技服务尽己所能

我省的贫困地区,大多地处深山或者高原地区,交通受限,多以利用天然资源发展农牧业为首选,尤其是藏区彝区等深度贫困地区,利用科学有效的专业技术提升农产品的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迫在眉睫。王利琴作为四川省科技厅藏区深度贫困畜禽养殖适用技术培训与示范项目之牦牛适用技术培训专家团成员,在科研教学之余,利用假期深入藏区参与科技服务工作。

“胸闷、头疼,呼吸不畅”,第一次刚到藏区王利琴就遭遇高原反应,为了不影响此次赴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偏远乡镇的科技服务工作,稍作休息整顿,王利琴便随团继续前行。前往村子的路途中,道路狭窄,又遇盘山路,从车内往外看去,旁边几米就是万丈深渊,再遇大角度拐弯,尘土飞扬,石子乱飞。下车时,王利琴的手心已经湿透了。但面对眼前朴实的牧民乡亲,王利琴将各种不适抛诸脑后。在开展农牧民夜校等培训过程中,她充分利用自身畜牧养殖专业特长,力求在培训的几天里以最浅显易懂、最能让老乡们理解的表达方式,将养殖经验和技术重点倾囊相授。

猪肉,历来为国人最主要的肉类消费品,“健康无小事、安全重于山”王利琴和科研团队所做的事,不仅是推动中国养猪产业的转型升级,更重要的是通过全力推广“无抗”猪肉,开启中国猪肉消费市场的健康新革命。面对不平凡的工作,王利琴却平淡地说:“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坚守职业岗位与学生一道,站稳讲台、站好讲台,在教育探索、技术研究等方面为养户、为行业尽己所能继续努力就好。”